开元二十一年秋季,唐玄宗召见了京兆尹裴耀卿,语重心长地说:“爱卿啊,朕准备巡幸东都去了,西京的百姓你打算如何解救?”
初听此话,或许让人震惊不已:难道长安出了什么大事?既然如此紧急,皇帝为何选择离开,反而将这重担交给一个地方官员?这看起来似乎太过轻率和不负责任了。
事实上,那年关中地区遭遇严重水灾,庄稼颗粒无收,造成了三辅地区大范围饥荒。老百姓饿得发慌,连地主家中储备的粮食也所剩无几。唐玄宗口中所谓“巡幸东都”,表面光鲜,实则有如乞讨一般前往洛阳觅食。
这听起来不可思议,毕竟正值“开元盛世”,大唐鼎盛时期,作为都城的长安怎么会陷入饥荒?皇帝竟然要去“讨饭”?难道没有粮食储备吗?
其实,大家可能没注意到,从唐太宗李世民到唐高宗李治、唐睿宗,每代皇帝都常常巡幸东都。武则天甚至曾将都城迁往洛阳。这背后的原因与唐玄宗类似:他们都是为了“求粮”而去。
展开剩余86%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,关中地区粮食产出远远跟不上人口激增的需求,而粮食运输又因自然条件限制,难以顺畅进行,致使长安成了一座“饥饿之城”。
虽然皇帝自己不缺吃穿,但环绕在他身边的庞大人口,包括妃嫔子孙、御林军、朝臣及其家属,总数达数十万。只要皇帝“东幸”,这些人也会随行离开长安,间接减轻了西京的粮食压力。
因此,唐玄宗的离开不是逃避,而是被迫而为。
裴耀卿虽然名声不大,但却是历史上值得铭记的贤臣,擅长经济治理。早年他在长安推行废除“配户和市法”、改革税制,为唐玄宗一朝的经济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其实,裴耀卿早在担任宣州刺史时,就关注过西京粮食危机,提出过漕运改革方案,却未获朝廷重视,建议被束之高阁。
直到如今饥荒爆发,皇帝头破血流,才急忙想起了裴耀卿。
唐朝的粮食主产区在江南,如何将粮食运到关中,是个极大难题。虽然隋炀帝疏通了大运河,打通了南北交通大动脉,但裴耀卿在宣州刺史任内发现,这条航道存在许多致命缺陷。
他告诉唐玄宗,粮食自扬州起运,途经大运河、汴河、黄河,水位随季节变化极大。水位过高或过低时船只无法通行,只能停航等待。
一般一次漕运往返需时半年,沿途粮食损耗、人工费用昂贵。船工长途作业难以熟悉复杂水路,翻船搁浅频发,偶尔遇到土匪劫粮,更是雪上加霜。
进入黄河逆流而上,三门峡成为了最凶险的一关。
黄河自西向东奔流,流经潼关后不远处,山势骤然收窄,水流急湍,河中有两座小岛将水流分为三股,称为“人门”、“鬼门”、“神门”,河中还有一巨石“砥柱”镇守。船只冲出三门峡水流迅疾,极难避开砥柱,往往导致翻覆。
当地流传一句话:“门匠无墓”,意指指挥船只通过险滩的“门匠”多葬身黄河,尸骨无存。
若改用陆路运输,则需跋涉崎岖险峻山路,成本高昂且效率极低,根本不可行。
唐太宗、唐高宗时,每年漕运粮食十余万石尚能应付,到了唐玄宗时代,需求翻了数倍,运输依然远远不能满足。
终于,裴耀卿得以施展他多年酝酿的宏伟方案——划时代的漕运改革“转漕输粟”正式启动,改变了长安历史轨迹,影响中国上千年粮食运输格局。
裴耀卿的核心理念总结为八字:“集中储备,分段运输。”
他在汴河与黄河交汇处建起“河阴仓”,在三门峡上下游各筑“盐仓”和“集津仓”,将漕运划分为四个独立阶段。
第一段,从扬州到河阴仓,船只到达即卸货返航,不再继续向西,避免了长途航行风险。
第二段分两路,一路沿洛水西行,运粮至含嘉仓供应东都;另一沿黄河西行至集津仓。
第三段,从集津仓转运到盐仓,若遇枯水,立即用水路;水急则改用陆路,这段陆路短且开凿难度小,成本低。
第四段则是从盐仓到关中,运输路况平坦顺畅。
此举使各段运输专业化分工明确,四段并行作业,效率大幅提升,成本显著降低。
唐玄宗大喜,迅速提拔裴耀卿为黄门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兼任江淮河南转运使,全面负责漕运事宜。
裴耀卿用了一年时间完成建设,三年内关中粮仓储备达七百万石,节省运费达三十万缗。
一缗约千钱,一钱折合当今人民币六七元,七百万石粮食足以保障关中即使一年颗粒无收也不至于断粮饿死。
裴耀卿的贡献不仅延续了长安的繁华,更为大唐帝国续命了百年。二十年后安史之乱爆发,若无充足粮储,长安必成废墟。
此后千年间,黄河漕运多次修缮,却始终沿用裴耀卿的运输理念。清代学者郑日奎称其为“祖述耀卿”。
直到1958年三门峡大坝建成,裴耀卿开创的“转漕输粟”体系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。
虽功勋卓著,裴耀卿却十分低调。那时唐玄宗开始奢华挥霍,钱财如流水般花出。有人建议裴耀卿将节省的三十万缗私吞,足够家族富裕数代。
裴耀卿坚守原则,将这笔资金全部上缴朝廷。
虽然不清楚唐玄宗对此是否不悦,但在工程完成翌年,裴耀卿被罢免了宰相职务。
史书记载,时任宰相张九龄与另一宰相李林甫关系紧张,李林甫觊觎权力,想取代张九龄,而张九龄则力图扶持亲信严挺之。
唐玄宗与前朝不同,实行“二相制”,一正一副。张九龄、裴耀卿、李林甫三人同时为相,已属“超编”,若严挺之再拜相,李林甫极可能被排挤。
李林甫于是设下陷阱,举报严挺之徇私舞弊,连累张九龄遭到牵连。
张九龄为人刚直,常直言进谏,早已让唐玄宗不满。
开元二十四年,即“转漕输粟”工程完成第二年,唐玄宗下令罢免张九龄和裴耀卿,李林甫遂成首相。
人们总是忘得快,当年“乞食东都”的困境,恐怕唐玄宗早已抛诸脑后。
但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位伟大先贤,应该向裴耀卿致以崇高敬意!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股票最新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